“數字交通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日前,在常州開幕的第九屆數字交通創新發展大會上,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史和平表示,近年來,江蘇交通運輸系統堅持創新驅動,強化數字賦能,在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智能交通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自由流收費實現高速“秒過”,純電動船舶穿梭于綠色航道,無人“軌道吊”在港口高效運轉……如今,江蘇數字交通建設全面提速,一幅“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智慧圖景正徐徐展開。
智慧賦能,高速行“快”且“暢”
國慶假期,江蘇高速公路網再次迎來“大流量”考驗——聯網高速出口總流量突破3400萬輛,日均流量達434.67萬輛,同比增長10.39%。假期首日更創下峰值紀錄,達495.10萬輛,較2024年國慶峰值增長14.11%,日均流量與峰值流量雙雙刷新歷史紀錄。
面對屢創新高的通行壓力,“逢節必堵”一度成為車主的共同記憶。僅靠擴建道路的傳統方式已難以為繼,如何破局?作為全國首批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試點省份,江蘇交控以“智慧站點”為突破口,聚焦“自由流收費”核心場景,推動“人—車—路—云”深度融合,不僅破解傳統收費“效率低、成本高、體驗差”的痛點,更蹚出一條“技術賦能、管理創新、服務升級”的數字化轉型新路徑。
在滬寧高速南京收費站,科技感十足的通行場景每天都在上演:空中,無人機沿車道緩緩飛行,循環播報“為保障快速通行,請提前備好付款碼、通行卡”,以“空中語音向導”提前引導車流;左側“云倉”內,工作人員通過遠程系統,為過閘時未能成功繳費的車輛實時處理異常——從發現問題到解決放行,全程不到20秒,車輛無滯留、無擁堵,一路暢行。
這樣的“秒過”體驗,得益于“準自由流”模式的創新。它如同整個智慧站點的“智慧大腦”,在“云、路、車”三端協同發力。江蘇交控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云端,平臺對海量交通數據開展多維分析,精準完成車輛畫像、路徑擬合與車型判斷,不僅為稽核系統提供有力支撐,更實現設備故障智能診斷準確率達90%、具備72小時預警的預測性維護能力;在路端,新一代高可靠融合網絡織就覆蓋全省高速的“一張網”,實時采集車輛與氣象數據,讓路況感知“無死角”;在車端,AI技術精準識別事件,通過上游ETC門架系統科學發布信息,精準觸達車主,為出行安全加上“雙保險”。
從“有卡無亭”到“無卡無站”,從“云收費平臺”到“收費智能體”,江蘇高速不再是單一的“通行管道”,而是加速邁向“智慧生態”。據統計,自智慧站點建設推進以來,全省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提升10%,車輛特情率下降至0.5%以下。
“智慧賦能,既為車主節約了寶貴時間,也為物流運輸企業有效降低運營成本,讓‘車輪上的經濟’行得更穩、跑得更快。”江蘇交控營運負責人王穎健表示,未來,隨著技術持續迭代、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產業生態協同共進,智慧站點將繼續引領全國交通領域的數字化轉型。
智控內河,航運向“綠”而“捷”
10月15日,省港口集團江蘇遠洋“江遠秦淮”輪和“江遠金陵”輪,分別從南京港龍潭港區、徐州國際集裝箱碼頭對向駛出,標志著全國首條內河集裝箱運輸綠色航線正式開通,“水運江蘇”綠色航運走廊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江蘇是水運大省,內河航道里程全國第一。如何讓這條“黃金水道”既保效率又守生態?“科技創新是運河綠色航線的核心引擎。我們通過‘船舶規模化應用+配套設施網絡化布局’雙向發力,構建‘裝備先進、設施完善、運營智能’的綠色航運體系,多項技術填補行業空白。”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偉說。
在船舶裝備上,公司首次采用充電模式的120TEU純電動集裝箱船,大幅降低電池與岸電設施投入成本。目前,“江遠金陵”“江遠秦淮”“江遠惠山”3艘純電動船舶已相繼投運,推動內河航運從“單一試點”邁向“規模化應用”。船舶采用一體化集成設計,在空間利用率、操控精準度、安全保障力和智能化水平上均達行業領先。此外,搭載電力電子、“雙路日用電源并聯”等系統,讓江蘇內河運輸穩穩邁入“純電動時代”。
如今,內河船舶補能已如陸地加油般便捷。據悉,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在南京龍潭港、徐州港等5個碼頭建成充換電設施,形成“每航段必有補能點、裝貨即能補電能”的“五站聯動”充電網絡,成為綠色航線的“能量心臟”。此外,通過預制艙式設計適應港口臨水高濕環境,高效充電設備搭配柔性充電技術實現“快速補能”,“云端平臺+站端監控”的智能架構,讓船員通過小程序即可輕松完成補能操作。
航道通行效率的飛躍,是內河航運變“捷”的另一大關鍵。作為全國內河航運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蘇北運河通過打造要素感知一張網、數據資源一個庫、智能調度一大腦等系統,實現船閘全過程自主運行。此舉使船舶待閘時間降低超20%,飽和船閘船舶通過量日增加3萬噸,全線年通過量可增加1億噸,讓“黃金水道”釋放出“黃金效益”。
此外,通過實現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管理系統與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系統的數據實時雙向交互,江蘇徹底打破以往存在的“數據孤島”和“業務壁壘”,在全國率先形成覆蓋全省的“一體化、智能化、協同化”水上監管新格局,為“水運江蘇”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智聯全域,交通向“新”亦“融”
數字浪潮,正重塑江蘇交通運輸的每一個環節。10月26日,興華市顧家物流園內,首批收割的水稻正有序入庫。負責人顧寶山見證了20年來農村物流運輸的巨變。
“過去調度靠‘小黑板’,司機‘趴窩等貨’是家常便飯,找貨難、成本高,一單貨安排下來少則兩三天。”顧寶山感慨道,如今只需輕點手機,輸入線路,幾分鐘內系統便能智能匹配貨源,長期困擾行業的找車難、定價亂、新線路開拓慢等痛點迎刃而解。
這背后,是江蘇智慧物流體系的全面升級。江蘇滿運軟件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構建起覆蓋車貨匹配、運力調度、運輸管理的全鏈條智慧物流生態。通過整合貨源、車況、路線等上百項參數,智能匹配引擎將公路貨運調度效率提升40%,貨車空駛率降至18%,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我們正以數據為燃料、算法為引擎,構建貨運物流AI大模型,打造以自動駕駛重卡為核心的智慧運力體系。”運滿滿創始人張暉表示,公司將通過“人工智能+物流”深度融合,推動物流要素智能化重組與全鏈條協同,培育行業新質生產力。
政策層面持續賦能。今年8月,國務院部署“人工智能+”行動;9月,交通運輸部出臺實施意見,明確將輔助駕駛、智能鐵路、智慧航運、智慧物流等七大交通場景作為重點應用方向,為行業智能化升級描繪清晰的“路線圖”。
“推動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領域規模化應用,是順應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對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第九屆數字交通創新發展大會的主旨論壇上,業內專家的觀點引發共鳴。
當前,江蘇已搭建起“公路一張網、高速自由流、內河智能管、港口自動化”的數字交通底座,而人工智能正成為激活這一底座、推動數字交通從“高效運行”向“智能預判”跨越的核心引擎。記者從省交通運輸廳獲悉,我省正著手編制《江蘇省“人工智能+交通運輸”創新應用行動方案》,聚焦“人工智能+行政執法、政務服務、運輸服務、公路港航”等重點場景開展先行先試。
“交通運輸場景多元、數據資源豐富,是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應用的重要前沿領域。”省交通運輸廳科技處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緊扣“數據、算法、場景、機制”四大關鍵要素,依托公路水路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多式聯運信息服務平臺、低空飛行服務平臺等項目,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交通運輸“建、管、養、運、服”全周期,實現從“點上突破”到“面上成勢”的整體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