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全省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推進會在徐州召開。會議總結回顧過去一年我省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研究推動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會議傳遞鮮明信號:我省將堅定不移、一以貫之地把推進企業技術創新作為主攻方向。
為何創新——建設制造強省的迫切需要
究竟什么是“創新”?會議開宗明義:所謂“科技創新”,是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產生新知識、新技術或新產品,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產業創新”,則是特定產業通過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創新,提升競爭力和效率。
兩者既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萍紕撔率腔A,產業創新側重于技術應用,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而企業正是創新的主體,也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關鍵力量。
實際上,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既是江蘇加快建設制造強省的必然要求,也是迫切需要——
一方面,當前國際產業鏈韌性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江蘇制造業規模全國領先,但人均國土面積和人均環境容量全國省區最小,產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等多重制約,產業結構性問題依舊突出,產品總體仍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這些都迫切需要加大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從而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我省制造業發展的科技貢獻度還有待提升,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還沒有真正轉化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優勢,科技與產業大省還沒有實現“1+1>2”的疊加效應,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不強。一個案例便可窺見一斑: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前50名的企業中,我國有14家入選,我省目前尚未有企業躋身其中。
會上形成共識:只有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聚焦技術短板和薄弱環節,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加快實現突破,才能真正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何以創新——政府牽頭打造“助推器”
然而,企業科技創新并不容易。
參會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研發環節,資金不足、人才短缺、政策不完善等“關關難過”。產業化則“更難”,創新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環節非常容易“卡殼”,研產互動渠道不暢導致“不能轉”、價值難以量化導致“不好轉”。
這時,就需要政府部門牽頭,為企業創新打造“助推器”。我省各地也紛紛“出招”,展開有益探索——
“我們打造多層次的創新矩陣,通過‘三個協同’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形成創新生態?!背V菔泄ば啪志珠L樊燁解釋了當地的思路——推動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協同創新,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AI+合成生物”“AI+機器人”等跨技術協同,打造一批應用場景;推動本土企業和國家重點科研部門等外部資源對接,組織赴重點高校掛職活動,推動先進技術在地轉化。
蘇州工業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已突破3000家。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殷俊分享經驗:園區一邊實施科創企業“攀高計劃”、“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企業上市苗圃工程等舉措分類育強主體,一邊推動創新要素向鏈主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類企業聚集,支持企業研發創新,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在省工信廳技術創新處處長朱乾看來,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既要有更大力度的舉措,也要施放得當、有的放矢。比如,瞄準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和市場化推廣,要著重抓好創新成果“評、用、服”3個環節,為此我省探索建立新技術新產品評價指標體系,編制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在制造強省專項資金中安排35項“三首”產品示范應用項目,系統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
在各級各地政府部門全力推動下,過去一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首次突破50%。
以何創新——提升企業創新承載能力
放眼下一階段,如何讓企業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中更好發揮主導作用?
會上提出,關鍵要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承載能力。“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對內依靠創新載體,對外依靠創新協同?!笔」ば艔d廳長朱愛勛破題說,要注重“內外兼修”,不斷提升創新載體能級。
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最核心的載體就是制造業創新中心。一個地區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打造與當地制造業技術水平是息息相關的。作為會議東道主的徐州是“工程機械之都”,眼下,坐落于該市的江蘇省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創新中心正在全力沖刺國家級。
當天下午,走進當地花費4億元打造的這個約5萬平方米的創新基地,記者看到,高壓大流量泵閥馬達、大功率箱橋傳動等行業領先的大型軟硬件研究設備齊全,“我們共享股東設備100余臺套;與寶鋼、浙大、北理工等共建聯合實驗室,構建行業領先的網絡化創新體系?!痹撝行目偨浝韺O輝向記者透露,中心采用“公司+聯盟”模式,包括徐工、柳工、寶鋼、恒立等16家股東,都是行業細分領域排名前三的單位;成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創新聯盟,覆蓋行業全國重點實驗室等6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
自2015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和啟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以來,我省圍繞重點集群和產業鏈,著力優化創新中心布局,完善梯度培育機制,組建省級培育庫,僅去年就聚焦船舶工業軟件、新能源商用車等重點領域,擇優遴選28個培育對象入庫。目前,我省已累計建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3家、省級11家,通過組織有序的協同研發,攻克了集成電路先進封裝、高性能有機纖維、氣血交換膜材料等一批關鍵技術產品,打破國外壟斷。
“下一步,要引導企業加快建設高水平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全球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提升創新載體能級。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應建盡建、能建盡建?!敝鞇蹌妆硎荆衲辏M新增200家以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以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布局建設5家以上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高端工程機械、高檔數控機床等領域全力爭創國家級創新中心,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