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也是觀察產業變遷的重要窗口。3月25日,勝科納米(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登陸科創板。至此,江蘇境內上市公司總數達到700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699家。值此之際,記者以700家上市公司為觀察對象,探訪它們的創業轉型歷程,了解背后的思路模式變化,為資本市場發展、企業上市融資提供參考和經驗。
民企占比超七成 數量之變折射產業迭代升級
翻看江蘇上市公司名冊,一組組數據令人矚目:主板341家、創業板198家、科創板113家,北交所48家。截至3月24日,江蘇上市公司總市值近6.99萬億元,其中工業行業的總市值最高,達1.89萬億元。全省上市公司數量和總市值分別占A股相應總量的13%和7%。從區域來看,蘇州共有上市公司220家、南京124家、無錫123家、常州73家、南通52家,共計592家。從縣域來看,目前全省78個縣(市、區)擁有境內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縣域覆蓋率達82%。
在資本市場,各項數字背后是一個個故事。從0到700,統計數字的每一次躍升,都折射出江蘇產業的迭代升級,反映著區域經濟的潛力與活力。
從制造到智造,江蘇企業的發展動能正在悄然轉換。蘇州華興源創的“5G工廠”里,約1600臺設備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實現全鏈條協同,如同“積木”的模塊化生產單元可快速重組,滿足“小批量、多樣化、周期短”柔性制造需求。同一園區里的瀚川智能,其汽車高速傳輸線束解決方案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揭榜掛帥”項目,可實現全自動化加工,每個線束產品所需節拍時間小于等于4.5秒,線束換型時間小于等于30分鐘,設備綜合使用率(OEE)大于等于85%。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民企依然是江蘇上市公司的主力軍,占比超過七成。2024年,江蘇16家A股首發企業中,有15家為民營企業。
如果以新上市的100家企業為觀察樣本,則能窺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趨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iFinD數據顯示,新上市的100家企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25%,較前600家企業提升了10個百分點,且大多分布在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賽道”。
除此之外,科技型企業輕資產、專精特新企業“小而美”的特征明顯。從員工數量來看,前600家上市企業平均員工數量超3000人,而新上市企業平均員工規模不足1200人。2025年科創板首只新股賽分科技是一家蘇州企業,其憑借不足400人的員工團隊打造出全球最大色譜填料生產基地之一,擁有超1000種產品,服務全球5000多家客戶,是羅氏、輝瑞、禮來等頭部藥企的重要供應商。2024年12月登陸科創板的靖江企業先鋒精科,員工數量不足700人,主產品能與國際廠商同臺競爭。
江蘇證監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擁有制造業上市公司549家,占上市公司比重近八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占全國同類上市公司總數比重均接近17%,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先進制造業已成為“江蘇板塊”的金字招牌。
在常州,40家本土上市公司和49家外地在常上市公司組成“新能源板塊”優勢集群,正推動產業向萬億級產業集群目標邁進。在徐州,徐礦集團培育出上市公司蘇能股份,實現綠色轉型,將“采煤跡地”變為“綠水青山”,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再看從村辦小廠起步,逐步成長為全球印染龍頭和世界先進功能纖維領軍者的盛虹集團,如今正搶占新能源新材料高地。2018年,該集團以東方盛虹為主體,在深交所主板實現重組上市,借助資本市場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技術升級和戰略轉型開辟新賽道,不斷向石化產業鏈高端延伸。
含“科”量高 模式之變折射“高質量比拼”轉向
記者觀察到,江蘇上市企業含“科”量很高,700家上市公司已覆蓋全省“1650”產業體系,它們通過資本市場集聚資源,進一步放大創新要素,帶動吸引上下游企業和項目,助推形成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
2024年上半年,700家上市公司合計研發投入達到586億元。在剔除未披露研發數據的企業后,平均一家公司的半年研發投入為0.88億元,科創板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比接近30%。
并購重組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自2024年9月證監會發布“并購六條”以來,江蘇上市公司發生的并購事項(含“新政”后過會、首次發起并購、完成并購、被并購),累計并購總額達到1478.62億元,接連完成科創板首單“A吃H”、北交所重大重組首單、券商市場化首單等具有示范意義的典型案例。
2024年9月,捷捷微電重組項目注冊生效,成為“并購六條”后全市場首單生效案例。通過并購,捷捷微電強化了IDM模式,高效整合設計端、晶圓制造端與封測端的生產資源,提升了產品安全性和可靠性。2025年1月,旭杰科技通過收購中新旭德新能源,跨行業進入光伏新能源領域。這一舉措打破了公司對國內房地產產業鏈的單一依賴,開辟了“第二成長曲線”,為企業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不僅如此,江蘇上市公司跨境并購融資活動也呈現出積極活躍的狀態,多單跨境并購融資典型案例接續涌現。比如2024年10月,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龍蟠科技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融資5.5億港元;2024年12月,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生物制藥完成對科創板上市公司浩歐博的收購,成為“并購六條”新政發布后,全市場首單以科創板公司作為收購標的的案例,也是市場首個“H收A”的并購案例。
上市公司持續分紅、重視分紅成為資本市場新常態。江蘇上市公司群體正聚力打造長期、穩定、可持續的股東價值回報機制。2024年至今年2月末,江蘇共有648家次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金額合計1320億元,分紅家次和金額均位居全國第二。
對長期價值的追求,使得蘇企對ESG理念的關注度日漸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有204家江蘇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報告,披露占比近三成,較2023年的154家和2022年的114家有了明顯增長。
服務擴容 市場之變折射機遇更多支撐更足
2024年,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新政力度空前。在新“國九條”引領下,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系統性重塑市場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
做優做強資本市場,江蘇提出多項具體措施。為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江蘇于去年啟動規模500億元、定位為耐心資本的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目前,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第二批22只產業專項基金中,已有6只完成工商設立,規模達133億元。預計4月底前,所有22只基金全部具備投資條件。從全省來看,江蘇高投、毅達資本、元禾控股等成為創投行業頭部企業,東沙湖基金小鎮、金魚嘴基金街區、尚賢湖基金PARK等成為創投基金集聚高地,這些機構平臺通過布局未來產業,支持科技企業專注主業、潛心研究、創新引領、厚積薄發。
與此同時,江蘇創新破產重整方式,維護上市公司投資者權益。去年以來,江蘇通過地方政府、法院等多方聯動模式,合力化解ST紅太陽、ST中利、ST花王等案件。其中,ST中利有效化解近30家金融機構、50億元金融負債,清償近700家供應商債權,區域產業集群得以穩定發展;花王股份約15億元債務問題得到妥善處置,退市風險充分化解,保障超400戶債權人、1.4萬余名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ST紅太陽穩定了上市公司及關聯企業近萬名職工就業,維護了300余戶債權人和2.04萬戶中小股東合法權益。
為服務和推動企業上市,各地市因地制宜,推出寧航行動、上市苗圃、創投無錫、江海創投行、揚帆計劃、西楚金融大講堂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動。省委金融辦建立全省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建立健全“挖掘—分層—培育—管理”服務機制,形成培育層、重點層和申報層入庫企業動態梯隊清單;常態化開展各種形式的上市培訓活動,健全企業上市協調機制,定期開展擬上市企業走訪服務,重點關注實際控制人口碑聲譽事項。
最近一段時間,江蘇證監局密集走訪蘇州、南京、南通、泰州等地,就構建資本市場行業機構創新試點、聯席會議、打擊財務造假等建立合作機制,合力推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促進資本市場與地方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發展。
回顧江蘇資本市場發展歷程,700家企業在上市融資、集聚要素的同時,也推動了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放眼未來,在江蘇進一步做強資本市場、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下,廣大企業將獲得更多關鍵、有力的支撐,區域經濟也將迎來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