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甲,是一種隨時可戴可卸的美甲。這一精致小巧的時尚單品,近年來成為社交媒體和購物平臺的爆款。東海縣依托電子商務等渠道,著力打造手工穿戴甲全產業鏈。如今,東海手工穿戴甲已成為繼東海水晶后的又一張新的產業名片。
城區的頤高路,被稱為東海縣“穿戴甲一條街”,在這條幾百米的小街上,有30多家的穿戴甲店鋪,很多外地客人來到東海,一定會到這里逛一逛。
晶誠美甲超級工廠是東海手工穿戴甲的頭部企業,2023年,該公司的銷售額超億元。公司副總經理顏偉介紹說,當初他在義烏進行水晶產品供貨時,發現了穿戴甲這個商機。回到東海后,經過四年的發展,他帶領自己的企業不斷壯大。國慶假期,包裝間的員工們一天都沒有停歇,每天都忙著將產品打包發往國外。顏偉說:“現在我們的企業在全國各地有幾十家合作伙伴,公司大約有2000名工人,一天就能生產出4萬副穿戴甲。在這里,一個配貨員每天要處理幾十份訂單。”
公司的展廳內,有一個穿戴甲展示柜,法式、裸色、貓眼……各式各樣的手工穿戴甲擺放其中,每一副價格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而這些產品的生產者,則是一個被稱作美甲師的特殊群體。
在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二十多名美甲師正在制作手工穿戴甲,每個人面前都放著一個打版好的美甲樣式。和美甲店的流程一樣,美甲師先要對甲片進行打磨加工,然后根據款式完成甲油膠上色、照燈、畫樣式、鑲鉆、封層的流程。
手工穿戴甲制作簡便,經過一兩個月的培訓,沒有經驗的“小白”,也能成為熟練工。這讓不少“寶媽”煥發了事業第二春,30歲的倪葉翠就是其中一員。她介紹說:“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左右,時間比較自由,做飯、接送小孩都比較方便,工資每個月七千到八千左右。”
90后的韓秋晨大學畢業后做過貿易,搞過金融,后來回到家鄉東海做石英生意。今年4月,他注冊了穿戴甲品牌——“圖婳”,開始進入穿戴甲行業。與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韓秋晨不想做批發,他想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高端穿戴甲品牌。“我就想借助穿戴甲,將中國文化展示在上面,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并利用穿戴甲弘揚和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
記者在他的店內看到,這里的穿戴甲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以青花瓷為創作元素的穿戴甲售價在每副1000元左右,還有取材《清明上河圖》的穿戴甲,價格為10000多元,包括時下熱門的《黑神話:悟空》也以手繪的方式,出現在穿戴甲上。穿戴甲的設計融入了非遺掐絲、水彩水墨字畫、浮雕、皮影等元素,展現出了我們傳統手工藝品的獨特魅力。
相較于傳統美甲,穿戴甲以其便捷的使用體驗,逐漸走進了美甲愛好者的視野。只需要不到5分鐘時間,就可以完成穿戴和卸甲,上手后與指甲的契合度很高。憑借其方便、美觀和高性價比等優勢,穿戴甲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走紅。
在東海縣“三只狗”穿戴甲公司,一件件穿戴甲產品正準備發往國外,與國內暢銷款式不同,出口款的產品大多樣式夸張、色彩鮮艷,且上面鑲嵌著大顆鋯石和水晶。
該公司負責人鮑宜樂介紹說,他們的產品主要銷往俄羅斯、歐美, 去年一年,出口近百萬副。這些出口海外的產品,除了要符合當地審美外,根據他們地方特色設計的款式也很受歡迎,價格也相對高一些。
目前,東海縣穿戴甲行業從業人員5萬余人,其中90%以上為年齡在30歲到50歲之間的農村女性,學歷以初高中為主,縣人社部門鼓勵支持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穿戴甲相關工種培訓,提升從業人員技能水平。此外,縣人社部門還舉辦高層次創業培訓班,邀請行業專家授課,幫助企業提升穿戴甲行業競爭力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今年6月,東海縣召開《手工穿戴甲》團體標準新聞發布會,為穿戴甲行業評價提供了清晰指引,有利于提升穿戴甲產品整體質量,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雖然去年賣了30億的量,但產值僅占全國總量的10%,我們希望利用3年時間,將產值提高到50%以上,實現年銷售額超300億元。”東海縣穿戴甲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政說。
如今,東海已經成為全國穿戴甲最大的生產基地。相關產業數據顯示,全縣日出成品手工穿戴甲40萬副,2023年全年產量突破1億副,占全國總產量超70%,銷售額突破30億元。同時,依托東海水晶跨境電商交易中心,為創業者提供信息交互、技能培訓、品牌提升服務,共孵化簽約1600多名新型電商人才。未來,東海還將依照水晶產業模式打造穿戴甲產業大會、展銷會和設計大賽等活動,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推動產業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