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卻意義非凡的渡江服務證,一只飽經風霜、刻滿歲月痕跡的燙酒壺,它們靜靜訴說著劉方中前輩 70 多年前在渡江戰役中的烽火故事。
10月26日,在無錫聯勤保障中心舉行的向聯勤保障部隊博物館捐贈文物(實物)儀式上,劉家三兄弟(劉志剛、劉志發、劉志生)將祖父劉方中留下的這兩件珍貴文物,鄭重地交到了聯勤保障部隊博物館工作人員手中。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物品交接,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紅色接力”。
1949年4月,渡江戰役打響,劉方中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參戰。身為擔架班班長的他,帶領全班人員,在槍林彈雨中運送和搶救傷員。初春的江水冰冷刺骨,傷員身上沾染的鮮血,染紅了擔架布,然而,劉方中從未有過絲毫退縮,他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最危險的前線。在他的帶領下,擔架班一次次地將傷員從戰火中救出,隨軍勝利渡江。
在那段艱苦的渡江歲月里,這只看似普通的燙酒壺,不僅是生活用具,更是戰地救護的重要工具。每次停歇休整時,他就用那只壺燙些酒,給傷員消毒、緩解傷痛。渡江戰役勝利后,劉方中因在戰役中的突出表現,被授予一等功臣稱號,并獲頒渡江光榮證。這些革命證件和戰地物件,被他視為最珍貴的寶貝,精心珍藏起來,成為了家族的“傳家寶”。
如果說燙酒壺見證著生死瞬間的軍民情深,那么這張渡江服務證則是劉方中履行革命使命的堅實憑證,它記錄著“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后勤擔當。
劉方中復員后,回到了江蘇東海房山林疃村,扎根農村,勤懇務農。他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優良作風,嚴格家風家訓,常常向子女講述黨和軍隊的光輝歷史。歲月流轉,劉家三兄弟在劉方中的言傳身教下長大,紅色基因也早已融入血脈。2013 年 10 月,劉方中在臨終前,將革命證章交到 3 個孫輩手中,并囑托他們要不忘革命精神,將來革命場館需要時,無償捐贈給國家。
劉家三兄弟時刻牢記這句托付,在得知聯勤保障部隊正在籌建博物館后,做出了讓文物“回家”的決定——將這兩件革命文物無償捐贈。
這兩件跨越70多年的文物,每一道磨損、每一處褪色,都在訴說著歷史的厚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像劉方中一樣的萬千民眾,用扁擔、擔架、小推車、小船打造起了一條堅不可摧的后勤保障線。如今,這些見證后勤歷史的物件又回到了它的“家”,為這份跨越時空的軍民魚水情續寫了新的篇章。
祖輩的囑托終于落地,大哥劉志剛感慨地說:“這些革命文物承載著革命精神,托付給軍隊保管,能發揮更大的革命教育意義,這是我們家族的榮幸,也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