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桃林鎮彭才村的徐敏欽毛桃種植家庭農場內,桃花次第開放,美不勝收。果農們卻顧不上這旖旎的風光,此時他們正搶抓農時為桃樹進行人工授粉,確保鮮果豐收。
早春四月的馬陵山麓,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遠遠望去,山麓的毛桃種植農場內的桃花競相開放,一朵朵淺粉色的花瓣晶瑩透亮,在初春溫暖的陽光下更顯清麗嬌媚。入畫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踏青的市民在桃林中漫步,賞花打卡,怡然自在。這盛開的桃花在游人眼里是風景,在果農眼里卻是授粉的好時機。
在農場內,彭才村村民徐止銀正和其他伙伴忙著對桃花蕊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提高果樹坐果率,為增產增收打基礎。“從點花粉到桃子成熟后采摘,我都在這個農場里干活。看著桃花開得這么好,我心里也舒暢。”和徐止銀一樣來農場務工的有十多個村民,除了本村的鄉親,還有周邊鎮、村的群眾,在家門口務工,既能方便照顧家庭,還能掙些零花錢。
農場主徐敏欽也沒閑著,他一邊授粉一邊考慮下一步的管理措施。“人工授粉的優點是產量比自然授粉提高20%。想要果樹長得好就不能離開精心管護,從授粉、疏花、疏果、病蟲害管理等,每一項都要照顧到,才能讓桃子的品質達到最佳。”徐敏欽說。
據了解,彭才村的毛桃種植家庭農場從2012年開始種植桃樹,經過多年的品種優化改良,目前有加納巖、中桃5號、春梅3個品種,面積160多畝。“花期過后桃子掛果進入生長期,借助這里優厚的水土資源優勢,農場產出的桃子果形大、顏色鮮艷好看,而且皮薄多汁甜度高,差不多6月下旬就可以新鮮上市。” 望著滿園盛開的桃花,徐敏欽的高興溢于言表。
近年來,桃林鎮堅持多措并舉,在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的同時,著力推進以生態采摘、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旅游+農業”發展模式,帶動群眾發展設施農業、食用菌、特色林果種植等,形成了種類多樣的設施農業格局,帶領百姓走上了村強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